2014年3月31日 星期一

2014最新的APP UI、UX設計潮流


 2014年,10大APP設計趨勢

1.Layered Interface 分層介面















當軟硬體功能越來越強大時,許多分層設計方式其實早就已經被定義好,利用分層介面,清楚展示現在層級與該操作的步驟,我們只需要在質感上面做提升。
因此系統內建功能提供的運作方式,設計師都必須非常清楚了解,才能將這些功能發揮到極致。使用者也不會每到一個APP都要學習新的操作方式。


2.Divide by elements and spacing, not lines 

透過元素與空間來做版面劃分,而非直接使用線來區隔















運用更多的元素或是空間來做區隔,而部是死板板的線,這就像是室內空間設計一樣,你總不會希望進房間內看到一大堆牆壁來做隔間吧。


3.Swipe , Swipe , and Swipe  我刷、我刷、我刷刷刷















手持裝置是複合手勢的操作模式,以往許多人設計APP時,都太過於拘泥在"點 (Tap)"這樣的動作,但其實我們可以將許多的功能應用或隱藏在APP 多功手勢之中,例如刪除時,往左滑往右滑之類,更能符合軟硬體提供的功能需求。
但這有個前提,就是一隻APP最好不要提供超過2種除了Tap以外的手勢,不然使用者可能會被搞得頭昏腦脹。


4.Thump-focused interactions 強調互動性重點 














當設計之初,我們就必須考慮到這支APP會被使用的環境,也許在通勤的車上,也許在走路之中,因此操作方式、點擊內容與大小,設計時就必須思考進去。
你能想像在搖晃的車中,APP的按鈕又小到不好按,或是太多按鈕常常會點到別的功能時,真的會讓人瘋狂。
因此針對焦點式的互動操作設計,能夠精準又方便操作APP,一直都是最重要的使用者設計。

5.Simple color schemes  簡單配色














Less is More ,從開始接觸到規畫APP這個工作,小編就不斷的提醒大家單純反而能達到更多的效益,當一個畫面複雜到都不知從何開始時,怎麼會想要繼續閱讀下去?越簡單的設計,往往越吸引人。
不過!這樣的設計,才是最難的,要運用簡單元素卻創造出高質感,需要深厚的功力。


6.Icons - Stroke & fill  用邊框與填充來設計圖標















在Icon的設計上,會更傾向於使用 "Stroke" 與 "Fill"來設計,這樣可以讓使用者更快了解目前這功能是作用中還是未作用中,以上圖來解釋,左半邊的圖像就是Stroke,而對應相同功能,右半邊圖像是Fill。

7.Animations -Do it or don't do it  動畫呈現導覽














運用簡單動畫呈現功能導覽。
一般人下載APP之後的第一個疑問就是:這要怎麼用??如果能快速且簡單的教會你的使用者,如何用這支APP,那它被留存在手機(平板)裡的機會將會大大提升。運用動畫教學,是最快也最容易理解的方式。

8.One app , one typeface 一支APP,僅需要一種字體















應該許多設計師都了解,字體對於設計風格有決定性的影響,一支APP裡面應該是一致性的設計風格,因此當太多字體充滿APP時,會讓人沒有整體感受,並且嚴重破壞美感。
可惜的是設計師們常常被要求過多的設計,反而造成原本的高質感都不見了。


9.Blur effects 模糊效果














使用模糊效果時,不只可以運用到原本圖層功能,增加設計美感與深度外,更重要他可以做另外一種階層引導,可以讓使用者清楚知道目前的使用方式與狀態。

10.Phablets平板手機風靡















2014年將是Phablets (Phone + tablet)大放異彩的時刻,就連APPLE都準備要出大螢幕手機的情況下,是手機還是平板的界限將模糊到根本分不清。過去常常是將平板或是手機的設計分開來思考,但未來,應該是要將兩者設定為同樣的設計出發點


其實這些設計趨勢中,有幾項已經常常運用在我們之前就看到的很多APP之中,並非是新的功能,但因為軟硬體設備支援的程度越高,相對的就越能發揮他在使用上,所產生的便利度或是敏捷性,進而也提昇使用者經驗的整體感受。



以上非翻譯文章,小編概念與原文作者並不一定完全相同
參考資料來源:goldengekkoslideshare

2014年3月3日 星期一

經營Facebook粉絲團 - 您不能不知道的事



















最近這陣子,有很多的企業客戶來找小編,都是強調要作Facebook粉絲團行銷或是協助維運操作之類。大家都了解到Facebook對台灣市場的一個重要程度,但要操作粉絲團或是營運之前,有些您不能不知道的事情。
小編要在這告訴大家,一些運作粉絲團的小技巧!

粉絲團操作,不外乎就是【建置】-->【召募】-->【互動】-->【黏著】,然後持續在後面三項內容中不斷的操作、經營,讓粉絲人數繼續攀升外,更營造出許多的忠誠粉絲 (消費者)。

技巧一:建置粉絲團時,可考慮 "去名化" 名稱以及搭配一個非常具設計性的版面Banner

許多企業在替粉絲團命名時的第一件事,就是想怎麼讓自己企業名稱融入,當然!如果您的企業是已經具有相當規模,或是之前就有非常多的消費者基礎,這樣做是沒問題的。不過如果您想要繼續拓展消費族群,建議可以將名稱去名化,(例如旅行社可以叫做 "上班族的旅行小確幸 ",服飾業可以叫做 "日系東京時尚精選" ),不要小看這個動作,用粉絲感興趣的話題類型,才能持續引導粉絲繼續支持。再來當然就是做一個精緻順眼的版頭Banner與大頭代表圖,研究顯示,有70%的用戶會在第一時間看到圖片決定要不要加入,所以.....有多重要啊!



技巧二:超過25位粉絲後,可以建立短網址

很多人一開始建立中文粉絲團,就會看到一串又臭又長的網址,當然就連結的角度,長短並不太會造成多大影響,但是,如果可以建立一個視覺上有關連度的短網址,當然更容易吸引粉絲注意。

技巧三:增加粉絲團PO文的自然觸擊率

所有粉絲團PO文,都希望文章一出所向披靡,大家都收到都讀到,甚至回來按讚、留言回覆等。不過在Facebook的評分上,並非是您的粉絲就一定會收到您的資訊。
一般來說,一個用戶每天約收到1500則的新聞,然而只會有300則最重要的資訊會被放到該用戶的動態消息(News Feed),所以擠進這300則內容,就是各家粉絲團決勝戰場。而決定放入News Feed的規則最重要的是:EdgeRank!
EdgeRank分數由三個面向組成  1.Affinity (親近度)  2.Weight(重要度)  3.Time decay(新鮮度)

親近度:是與該粉絲間的關係,如果他常常對您的文章做出回應或點選,那分數就會越來越高
重要度:這是根據您PO文內容的評分比重,通常來說有圖片、影片的得分比重最高,若是只有連結的得分為次,若只是單純文字狀態,得分比重最低。所以一篇圖文相符的PO文就相對重要許多。
新鮮度:文章存在時間越久,就越不容易出現在News Feed中,這意味著PO文的時間就非常重要,得要抓對時間,一次就擊中目標族群會開啟的時間。



技巧四:善用Facebook報表,分析出PO文時間

各族群都會有自己比較喜歡上網,或是看這類資訊的時間,你就不會將一個夜店資訊在周一上午八點狂PO吧?找出粉絲閱讀習慣,在對的時間PO對的文章。

以下是一些研究中,15種產業最適合的PO文時間 (別人的資訊僅供參考,自己的粉絲當然還是自行分析最準囉)

廣告和顧問產業:是週末的世界
汽車產業:在週一PO文帶動更多的互動
服裝和服飾產業:週四是好日子
消費者封裝式成品(CPG)產業:利用週末和週三
娛樂產業:要在週末娛樂粉絲
金融業:銀行在週日休息,專頁卻不能在這天休息
食品和飲料業:要預定在週末PO文
一般零售業:粉絲沒有週一症候群
健康與美容業:週日和週一最美
非牟利產業:看好週末
出版業:讓粉絲在週日趕上閱讀進度
運動產業:主要體育運動和互動均在週末發生
科技產業:要在週一PO文
電訊業:與粉絲在週一、週五、和週日互動
旅遊和休閒業:越接近週末互動越多


技巧五:PO文頻率可以增加為一天2-3次

這個技巧顛覆以往我們對於PO文的概念,我們都怕太多資訊會灌爆使用者,以至於遭致反效果,當然這個觀念依然正確,但特別提到的是,一天之內可以針對不同時間,族群的些微差距來做不同文章的張貼,特別注意,非一文一天多貼,但可以一文不同天多貼。經過外國研究分析,如此一來的文章觸及率總合,比起一天發一文的效果好很多!
當然前提還是文章得要有品質、粉絲有興趣、間隔超過四小時。

技巧六:舉辦活動或是增加互動文章

如果每隔一段時間,在粉絲團內可以舉辦相關聯的活動,增進互動,那在後續分數加總上就會逐漸上升,或是運用行動召喚(Calls To Action)的文字,明確地告訴粉絲該如何與貼文作互動。例如:如果在貼文中請求粉絲按讚、留言、及分享,粉絲作出相應回應的機會比沒有CTA的貼文分別高出3倍、3.3倍、及7倍。

技巧七:適度配合精準廣告

Facebook廣告是為了召募更多"精準型"的粉絲,而不是把預算大把大把灑向不知名的路人,這樣一來反而粉絲團總體品質下降,還會造成評分拉低。因此如何搭配精準廣告,找到真正有興趣的粉絲,也就非常重要了!






以上非翻譯文章,小編概念與原文作者並不一定完全相同
參考資料來源:Bufferinbound-journalsinbound-journals